-可搜索 图书标题、作者、ISBN、条形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陈迅喆:氧气语文(2013绘本魔法学校讲座实录)

更多

多彩活动

陈迅喆:氧气语文(2013绘本魔法学校讲座实录)

日期:2014-11-09    浏览量:9968

氧气语文

——听陈迅喆老师在家长沙龙的发言

 

金陵英文童书馆  朱运致

 

12月1日下午的家长沙龙由陈迅喆老师主持,很多家长慕名而来,因为对这位大猫老师的作文课早有耳闻。我虽和陈老师结交已久,却没有观摩过她的作文课。近水楼台,我占据了离讲台最近的位置,洗耳恭听。

陈老师信手拈来,从一些常见作文题入手,用几个课例,讲述了如何引导孩子打开写作思路的过程。有三个例子令人印象深刻:给李欧·李奥尼的著名童话《田鼠阿佛》开刀、广告创意、85℃对抗肯德基。

给《田鼠阿佛》开刀说的是,即使对绘本大师的作品,也可以提出质疑与批评。有了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孩子们很快指出这本故事书的缺陷,并大胆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课堂上的讨论热烈无比、妙趣横生,孩子们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广告创意,侧重点在跨界的联想和巧妙的连接。出人意料的广告文字和图片令人惊叹,孩子们也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既有奇思妙想,又具内在逻辑的广告。

85℃ PK肯德基的话题是从这家后起之秀面包店比国际大牌快餐店赚钱多的事实引发的, 孩子们扮演起投资家,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探究完毕,“原来如此”的作文命题就一点也不抽象了。

听着听着,我恍然大悟:陈老师教的不是遣词用句的技巧,而是在帮助孩子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当孩子们脑子里有了想法,心里有了表达的冲动,话到嘴边,写作自然就不困难了。

想起一句关于写作的格言:Write to express, not to impress. 意思是:写作是为了“表达”,而不是“表现”。 陈老师的写作课理念直击写作的本质,把孩子们从取悦老师的心理枷锁中松脱出来,给他们机会自由思考,自如表达。

我回忆起小侄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写过的一篇小作文,大致是:“爷爷奶奶去台湾旅游了。台湾有故宫、日月潭、阿里山,还有各种小吃。可是我还要上学,不能跟爷爷奶奶一起去。我多么想跟他们一起去啊。”这篇作文的评语是:“重写!”。受挫的孩子和困惑的家长好不容易弄出个重写的版本:“雄伟的故宫、风景如画的日月潭、绿树成荫的阿里山”,过关了。可是这样的经历之后,每次孩子写作文时潜意识里的忧虑是:这样写老师会喜欢吗?揣摩来,揣摩去,作文中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都没了,只有用来取悦评价者的好词好句。写作的过程也只有惶惶然的畏惧,没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还有一个孩子,一向写作文如同便秘,但他五年级的时候,写出了整整一本游戏过关秘笈,语言洗练流畅、诙谐幽默,在同学中广为流传。我女儿小学的班级曾在五年级时风行写书,各个小团体纷纷创作自己的小说,一人写一段,还自绘插图,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当然都是班里的同学。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把平时想说不能说的话,想做不能做的事都干了,好不爽快!只是没多久,老师发现了,一切都偃旗息鼓。

可见,孩子不是不会写,不是不能写,是我们不让他们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不让他们写想写的内容。久而久之,再能说会道的孩子写作文的时候也是木讷的、畏缩的、苦恼的。写作不是表达的时候,毫无乐趣可言。让孩子爱上写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我们想明白为什么而写的问题后,家长的很多忧虑就可以放下了。还记得暑假王若文老师讲座里说到的故事吗?她的一双儿女在家闹得鸡飞狗跳,总要找爹妈评理,她就弄了一卷纸,让他们写状子,父母大人看了再作论断。孩子写告状信的时候,从来没有困难,那一个洋洋洒洒,对方的过错简直罄竹难书。学学王老师,找点机会让孩子真正抒发一下,写什么都是写。 我认识的一个小恐龙迷,还没上小学就模仿恐龙百科,自己编写恐龙大全。画个恐龙,在旁边七歪八扭写上他的特点,订了厚厚一本。

话说回来,小学生还是要面对命题作文的。看到题目,大多数孩子的反应会是“写什么啊?”似乎从来没有一件事可以和作文命题挂钩。小陈老师讲座的时候,提到如何帮助孩子把同一件事情与不同的题目对接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眼里有物、心里有事、脑子里有想法,方能才思如泉涌。陈老师看似不务正业地给孩子讲故事、看广告、分析问题,目的是在引导孩子积累自己的经验,特别是能在脑子里刻下印迹的深度体验,孩子们在写作时就不会脑子一片空白。

现在的孩子不缺乏体验,家长很注意让孩子开眼界、长见识。只是,没有定格、没有透视、没有推展、没有卷入,经历过的事情印象就不会深。如果能和孩子聊聊,稍稍深入地谈一谈,就能让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留下一个印象。记得,我女儿有一次写一篇关于人的作文,她写的是我家巷口卖臭豆腐和烤鹌鹑蛋的聋哑夫妻。在这之前,她写过很多人,无非是家人、同学或邻居。注意到这对夫妻,恐怕是因为我有一次带她买臭豆腐后,随口说起我的看法:“我喜欢买他们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摊子特别干净,人也干净,装调料的瓶子不是糊沓沓的,烤鹌鹑蛋的模子也光溜溜的。”她也就和我聊起来,还好奇地问一些聋哑人的事情。没想到,有一天这两个人就成了孩子的写作素材。

所以小陈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看看新闻,关心身边的事,而且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和孩子谈谈一些事情,不要小瞧小学生,他们对很多问题只要思考,就会迸发很有见地的观点。有了这些生活积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书是另一种积累的渠道。通过阅读,可以见更多的人,经更多的事,尽管是间接的, 但书可以把我们带出局限的现实生活空间,获得更丰富的经验。读多了,自然有共鸣、有感想、有表达的欲望。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老话儿说: 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量变才能质变。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厚度,而不要纠结于作文稿纸的长度。锦心绣口,内心繁华了,文章才能精彩。

怎样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刚上学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给点支架,让孩子有个参照物。小侄子今年暑假上了陈老师几节课,他喜欢得很。我有点纳闷:“你不是怕写作文吗?”“陈老师课上写作文不难。”“怎么会不难?”“陈老师先讲故事,然后叫我们学着样子写,就不难了。”“那你们语文老师不也会启发你们怎么写吗?”“不像陈老师这样,她会说一点,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我读了小陈老师学生的作文,再听她的讲座,慢慢了解为什么孩子们在这里不怕写作:因为陈老师搭的支架给力。她给孩子表达方式的实例,照着这个句式或段落结构写,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去,有什么难呢。而且老师看中你的想法,我只要想出来,就能写出来,多容易!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有更高级的支架,不必那么明显。小陈老师讲广告创意写作的案例时,我发觉她在给孩子展示了很多广告创意,布置作业后没有完全撒手,而是给了孩子们一些非常具体的提示,让他们离最后的创作只有一步之遥,哈,只要再动动脑筋就成功了。随着年纪增长,孩子们会学用老师的方法,独立写作就不是问题了。

陈老师所说的氧气,就是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可以让孩子汲取养分的资源。语文不只在课堂与课本,写作也不只是应试的功课。语文是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学,可以用,就像氧气一样可以吸,可以呼。让写作成为有氧运动,让孩子自然地呼吸、自由地表达、自在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