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搜索 图书标题、作者、ISBN、条形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卢婧洁:参加丰子恺儿童图画书颁奖典礼有感(2013)

更多

多彩活动

卢婧洁:参加丰子恺儿童图画书颁奖典礼有感(2013)

日期:2014-11-09    浏览量:11652

参加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颁奖典礼有感

 

金陵英文童书馆  卢婧洁

 

参加丰子恺奖颁奖典礼的机缘有些偶然,碰巧看到金陵英文童书馆群里有热心家长提到安东尼·布朗和几米要来南师大,于是上网去搜资讯。投递报名表后居然已经没有名额,心里略有小失落。但就在典礼前几天又收到邀请确认信,原来候补名单真的有希望。参会两日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转”。布朗大神说“transformation”转变,陈致元老师说人不转心转,李坤珊老师说转变对于difference的观念,而几米、刘伯乐、黄志民、蔡兆伦老师对于绘本创作艰辛的分享也让我对绘本的观念有了转变。

 

安东尼·布朗对于热爱童书的大小朋友都不陌生,我们馆里布朗的英文原版童书是借阅榜首常客,My Mum也是我孩子的最爱之一。我的学生、同事中有很多知道我有机会亲眼看到布朗,亲耳聆听他的讲座而大为羡慕。我一开始还在想要不要穿上猩猩的衣服来引起布朗的注意。布朗从儿时的形状游戏开始将自己愈加丰富无界的想象转化为线条、色彩、人物、故事,最终汇成一本本图画书,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每一次都会从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找出他的别具匠心,夸张、戏仿、用典、超现实。个人感觉每次看完布朗的图画书总有些淡淡的忧伤,虽然都好像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总透露了未来的不确定。看Willy the Wimp,觉得所谓有些wimpy的小朋友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认同和勇气,那么那些bullies 该如何转变?他们怎么会成为bullies?如果小朋友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那么这些家长是不是也认同bully或者本身就是bully? 也许他们更应该看看这本书,也许会有所转变。

 

陈致元老师谈《很慢很慢的蜗牛》讲到自己就是很慢很慢的人,所以才会误了航班没有赶上颁奖典礼。但是慢也让他看到很多匆忙之中的人没有看到的景色,从中得到顿悟和感悟。悟要用心,只在乎自己的速度、脚步和追赶前面的人,那怎会有精力来关注自己的心呢?《很慢很慢的蜗牛》的故事也是源自于致元老师对于慢的感悟。蜗牛想吃葡萄,他慢慢地走,别的动物都赶在他前面品尝了葡萄,可是葡萄那时候还都没有成熟,又酸又涩,等他终于走到之后,葡萄已经熟透了,快要变成葡萄干了。同行的毛毛虫很沮丧,但蜗牛挤出葡萄里的葡萄酱做成了三明治。我记得给儿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到这里我们俩都要流口水了,觉得这个三明治一定非常好吃。在这个求快求大的环境里,有老师提问道班上动作很慢的孩子成为了弱势群体,对待这群孩子该怎么办?我有些质疑把快慢当作判定强弱的标准的观念,也质疑把动作慢的孩子冠以“弱势群体”称谓的贴标签的做法。我们是不是先要了解一下动作慢的孩子为什么慢?黄志民老师也说如果是天生的原因也许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是后天的原因,那就找到具体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是有很多的distractions,或是因为希望把字写得标准呢?找到原因后,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转变以提高学习效果。当然我的孩子尚小,说这些可能有些纸上谈兵。

 

陈致元老师讲到亲身经历,说到一次游玩时看到远处一位老者在树下捡果实,同行的朋友催促他快走,说不就是一个捡果实的老人有什么好看。然而致元老师留下继续在看,原来老人捡来果实后砸碎用来喂树上的小鸟。如此一个有爱心的老人就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和慢之中被致元老师记录在心。之前快速前行的朋友却只有一个无聊捡果实的老人的印象。而就是这样快速一瞥间的印象,片刻的、片面的印象往往会造成偏见的产生。李坤珊老师的演讲《回到最初的感动》开头就谈及自己从不给小朋友们读带有偏见的童书。偏见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差异不同的无知和恐惧,继而远离排挤打压。偏见的消除则依赖于我们对于差异不同的认知和包容。坤珊老师从印度民间故事Six Blind Beggars 引入对图画书里的身心障碍角色的探究,从残废(handicapped)、残疾(disabled)到有障碍人士(person with disabilities)的称谓的转变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人们对于有障碍人士态度上的转变,对他们个体的尊重。国外对于障碍的分类很细,在美国统计数据显示15%-20%的学生当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障碍。坤珊老师以班上的小登同学为例,小登同学会画画写字,但他有多动症和写字方面的障碍,上课时他需要不停地动,但是在动的同时他也在听老师讲故事。于是他有一把特殊的椅子可以让他坐在上面前后晃动,他坐在后排听老师讲故事。这时我想小登真是幸福,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对他另眼相待,老师给予他更多的帮助,做更多的练习。讲座中分享的绘本Susan Laughs,从开始到最后一页之前我们看到Susan和一般的孩子一样会笑、会玩,但最后一页上我们看到Susan坐在轮椅上。这故事正是在说person with disabilities首先他/她是一个人,只是有一些不同。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小朋友们对有障碍人士产生好奇时,我们不要呵斥逃避,而是告诉他们,这位叔叔/阿姨/小朋友/etc.和大家一样,只是走路/说话/etc.的方式有些不同。认知理解之后才能接受不同,才能杜绝偏见的产生。

 

说到偏见,很多成人、家长对儿童图画书也心存偏见,字少的不好,画面不丰富的不好,或者根本不看就说这是小baby才看的。小baby确实需要看,小朋友、大朋友也应该看。黄志民、蔡兆伦、刘伯乐和几米老师分享中都说到一本绘本的产生绝非是一段文字配上插图就可以印刷那么简单。一本绘本的产生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精雕细琢,这其中更是多年素材的收集累积,故事、图画创意反复推敲,线条、布局、色彩等方面的多方协调,经过多年的打磨才能成就一部绘本精品。真想把几米老师演讲时PPT上展示的一个又一个黄色的大包裹和一本本草稿样本展示给大家看,看看作者、绘者和编辑的良苦用心。但是我是一个守规矩的人,大会要求演讲期间不可拍照录影,我尊重演讲者和大会。所以我把我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感受到的内容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够转变自己的观念,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与小朋友们坐下来一起阅读儿童图画书,相信你能在阅读中体会到创作者的用心,更能感受到亲子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