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搜索 图书标题、作者、ISBN、条形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金一虹:绘本中的性别(2013绘本魔法学校讲座实录)

更多

多彩活动

金一虹:绘本中的性别(2013绘本魔法学校讲座实录)

日期:2014-11-09    浏览量:11043

绘本中的性别

——听2013.12.14金一虹老师的讲座

金陵英文童书馆 朱运致

 

“我们所說的故事,和我们听过的故事,会決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金一虹教授开场引用了心理学家苏珊•恩杰所著《孩子說的故事》中的这段话。这句话道出了童年与世界的关联:社会——成人——儿童——成人——社会。深受社会文化熏陶的成人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讲述给儿童,儿童在这些故事的影响下长大成人,反之影响这个社会的结构与氛围。

童话是我们初设尘世时张望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门窗,听大人讲故事,我们学会对亲人要感恩、对朋友要友爱、对未知的事物要提防、对坏人要打击,做坏事要受惩罚。所有的父母都会借用图画书给孩子讲故事,期望就此在孩子心里植下善根,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绘图绚丽精美的经典童话总是父母的首选,但是有谁关注过这些故事中不易被人察觉的暗色阴影?

 

格林童话之“黑暗之心”

2012年12月20日是格林童话第一版出版200周年纪念日。在德国,从这一天开启的纪念浪潮蔓延2013年全年。

但是,学术界关于格林童话的非议一直不断。暴力意识、性别歧视、男权思想、反犹主义等似乎和童话相距十万八千里的词汇纷纷射向格林童话这一靶心。更有评论者称:采集于德国民间的格林童话是一笔“黑暗遗产”,它深刻反映并塑造了德国人民族性格中的阴暗一面。

格林童话里有关谋杀和惩罚的情节:小姑娘的舌头和眼睛被挖掉;邪恶的继母被塞进装满毒蛇的桶里;皇后要煮公主的心肺来吃;年轻人和尸体睡觉还要为之取暖;国王的女儿被熊撕成碎片,她的母亲则被火烤死;小男孩被切碎然后煮成肉汤给他父亲喝……

很多人觉得德国人的性格包含的残暴一面与格林童话的影响密不可分。“格林童话表现了人们集体无意识的阴暗面。德国社会长时期以来隐匿着众多黑暗的角落,人们不自觉中在以残暴、邪恶和堕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罗伯特·威特 )。格林童话不仅是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展现,它还是塑造年轻人思想的强有力工具 (克劳斯·费舍尔 )。

不信,且看小红帽的故事:

小红帽没听妈妈的话,不走大路而跑进森林,才遇到了大灰狼;她回应了大灰狼的搭讪,告诉大灰狼外婆家的地址,结果害外婆被大灰狼吃掉;如果不是猎人及时出现,她自己也已是大灰狼的腹中餐——这故事试图教给孩子的道理,简单概括无非两句:“要听妈妈的话!”“别跟陌生人说话!”

“年轻人从这些童话中学到对权威、纪律的服从,对陌生人(犹太人或外国人)的不信任。”(费舍尔 )

“格林兄弟促使纪律、服从、独裁、暴力这些特性成为了德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路易·斯奈德 )。

如果说连童话的世界都有阳光抵达不了的地方,那家长们该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一代又一代听着格林童话长大的孩子,是否心底都暗藏创伤?

心理学家的看法倒不是完全悲观。

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莱姆认为:那些含有野蛮残酷内容的童话故事,有助于孩子渲泄他自己的可怕冲动。当孩子听到童话中也有这些坏事,会发现他自己不是唯一想干这些坏事的人,从而产生一种解脱感。并且童话中的怪物和犯忌行为从负的方面使儿童感受到人性中的美德,尽管他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幻想中的邪恶愿望。

童话作家和民俗研究者杰克·西普司也指出:童话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初涉了虐待儿童、兄弟阋墙等等社会问题,尽管儿童必须到长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是我们的孩子在童话里提前进行了一场现实社会生存演习。不论过程如何恐怖糟糕,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的,而这将给我们的孩子面对未知现实的勇气。

 

童书主题与性别角色形象

提起格林童话,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那些残暴情节,而是一群美丽的姑娘: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莴苣姑娘……

这些我们童年记忆里的女孩都已超过200岁 ,正是200年前那一对德国兄弟对自己所处时代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让这些女孩的形象传遍世界。

但无论是《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还是《莴苣姑娘》,故事里的姑娘们只能很美很受伤。“女孩无脑好骗,男孩拯救一切”是不变的主题。有人统计,插图版《格林童话》的86个故事中,有50个带图故事描绘了“柔弱而不听话的女主人公,如何因所犯错误招致严厉的处罚”。

“他们偏好有着美丽可欺女主人公和勇敢无畏男主人公的故事。”在格林童话里“女性一直因为傲慢、不听话而受到惩罚”。不听小矮人劝告屡次上当遇害的白雪公主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哈佛大学童话研究专家玛丽亚·塔塔尔 )

1819年第二版格林童话,威廉·格林增加了一个白雪公主对小矮人们说“我会成为令你们满意的管家”的细节。 有研究者认为,威廉·格林做如此改动的原因,是为了让故事更体现男权思想。

有人因此建议,千万别给孩子念这些故事;如果要念,也要提醒自己的孩子,“王子救公主”其实体现了以男性为中心、女性身处被压迫地位的父权制度。

 

童书中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

所幸的事,时代变了,今天的儿童接触到的童话异类纷呈:叛逆童话、反转童话……它们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定义“男孩”、“女孩”特质和两性间的亲密关系,让我们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父亲、母亲、男孩、女孩的角色形象。

     颠覆传统性别角色的有趣绘本就有不少:《孵蛋的红公鸡》、《顽皮公主不出嫁》、《威廉的洋娃娃》、《纸袋公主》、《灰王子》、《菲媞的烦恼》。公鸡先生捡到一枚蛋,遍寻失主无果,无奈之下亲自孵蛋,开始备受嘲笑和质疑,最终得到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小鸡破壳而出,公鸡那一声“还真像我呢”比亲爸还亲。顽皮公主不穿长裙,拒绝出嫁,她用古灵精怪的计策让各路求婚者落荒而逃,连最后胜出的帅到家王子也没能逃出公主的制胜绝招——魔法亲亲,他变成了一只癞蛤蟆,气急败坏而去。纸袋公主和灰王子都跳脱了王子救公主的窠臼,为减肥而吃尽苦头的菲媞最终放弃做芭比的梦想,小男生威廉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

    有了这些童话,我们给孩子讲述的故事里性别角色形象不再单一,男生可以细腻温柔,女生也可以勇敢独立。很多人感慨,今天的男人缺了阳刚气,女人少了温柔味。金老师认为,这样的变化并不奇怪,也无须惋惜担忧,因为世界变了。如今的社会中,人们不再依赖强壮体格和彪悍个性来确保生存,而是更需要善于沟通和易于合作的人格特质来开拓发展空间。具备“双性气质”的人,也就是既如男性独立果敢,又似女性灵活随和的人,最具发展潜力。

金老师虽然把话题定为“绘本中的性别”,可我觉得她所说的并不仅仅是性别角色扮演的问题,而是各种角色扮演的问题。我们时常对自己和孩子说的是:我应该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也许换一种表达会更好:我可以怎么做,你可以怎么做。“应该”,意味着标准化、规范化、要求、限制,“可以”,意味着多样性、可能性、包容、自由。金老师说公鸡可以孵蛋,但并没有说所有公鸡都必须去孵蛋;女性可以独立,并没有说女性一定不可以做家庭主妇。但我们需要知道,扮演特定角色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即使另类,也未尝不可,无需大惊小怪。

 

绘本世界的“好大人”

儿童具有一些特别可贵的品质:他们以整体情景、意境取代极端抽象的意象、概念;他们宽容、无邪,没有二元对立的价值;他们有无边的好奇、体验的勇气与想象,在他们世界里,日与夜同在。他们爱听故事,大人说什么,他们信什么。童话对他们有如此大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当我们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别用过去时的信息填补孩子对知识的饥渴、用说教打击孩子体验的勇气、用刻板框架限制孩子想象的空间。说到底,未来生活是什么样,谁也不可知,对孩子开放各种可能性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给孩子读书,书是次要的,孩子是主要的。读绘本的过程既是传递成年人智慧的时刻,更是了解孩子的时刻。所以给孩子读书,重点不是吃透书,而是吃透孩子。

 

一个好大人是必须了解儿童的。绘本世界的“好大人”,就必須用心去发现那个藏在绘本书中与书外的“小孩”(林真美)。

 

想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么有趣和奇妙么?推荐另一篇文章《为什么孩子对怪诞故事情有独钟?》